是谁绊住了陶瓷色釉料前进的双腿
中国陶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色釉料及原辅材料的创新与协作,它们共同为瓷砖的“颜面生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中国陶瓷一路走来,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产生了如“大鸿”、“大宇”、“正大”、“道氏”、“瑭虹”、“拜富”、“精博”、“禾合”、“万兴”等知名企业,但就整个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诸如,价格扭曲,陶企迷洋,厂商协作难,供应商服务不到位,产品创新滞后,产品质量标准滞后,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与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生死攸关。作为陶瓷色釉料供应商,惟有本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心态,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和协作,中国陶瓷行业才能在新一轮的市场洗礼中崛起……
陶瓷周刊通过剖析色釉料及原辅材料院内开花墙外香的种种现象,旨在抛砖引玉,共同为陶业发展进言……
看现实:品牌乏力
据了解,我国陶瓷色釉料及原辅材料的企业大约有1800家,但是大部分是做化工贸易,真正做生产、有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企业到500家,多数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等主要陶瓷产区,这其中上规模的仅有50到60家。
正如一直缺乏国际品牌的建陶行业一样,色釉料同样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当一些色釉料洋品牌,如,卡罗比亚、比托施、陶丽西、福禄、司马化工等在欧美高端建陶产区横行时,中国的色釉料在国际市场上还没形成气候,更不用说品牌影响。有资料显示,意大利卡罗比亚色釉料公司每月釉用色料产量达到3000吨,而国内釉用色料每月能达到300吨产量的企业屈指可数。
曾经有专家这样形容色釉料行业:“想要做大的色釉料企业,像要做到5个亿以上的规模,不容易;小的色釉料企业又死不了。”今天中国色釉料行业形成“散”、“乱”、“小”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色釉料市场秩序不完善。有的小企业利用人际关系捆绑住某些陶瓷企业,这样就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大的色釉料企业又存在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据禾合色料田鸿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客户总是希望色釉料能够“物美价廉”,但一分钱一分货,要生产质量卓越的色釉料,企业就必须付出应有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设计成本、服务成本等。质量上乘的色釉料由于成本高,价格贵,客户难以接受,加上上游矿物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质量的不稳定性,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色釉料企业的发展。
色釉料企业散乱及市场无序等问题也有着自身的原因,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要色质好就行,产品质量缺乏国家标准。正因为色釉料缺乏国家质量标准,造成了计量计价的随意性,或者说老板意识决定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即内控标准)。
另外,色釉料企业提供试板样品时,通常会挑选质量较好的样品,致使试板结果与规模生产时的产品质量不能保持始终如一,这也是造成陶企采购无序无质量保障的“罪魁祸首”。
此外,色釉料行业在与陶瓷企业合作中出现的恶性竞价,是造成供应商服务缩水的原因之一。据某色釉料企业负责人介绍,招标压价、收回扣等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这种恶性竞争可以说是陶瓷行业的潜规则。但有行业人士认为,想要改变这种困境,色釉料企业需要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外部力量的引导,同时色釉料企业必须有自律能力,自觉地维护行业整体利益,进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才是做强行业的根本。
说现象:国外飘香国内碰壁
在色釉料行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国内的色釉料远销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并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国内的陶瓷企业在生产高端产品时却愿意出高价购买国外色釉料,并称进口色釉料在设计、质量、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强于国产色釉料。国产色釉料真的在质量和服务均逊于进口釉料么?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色釉料及原辅材料分会会长刘爱林先生表示不认同这种看法。刘爱林从以下几个方面还原了中国釉料的“真实身份”。第一,设计是国内色釉料企业的致命弱点。刘先生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他将建筑材料比喻成布料。他说,一件衣服的好不好,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西班牙的色釉料企业中,均有专业的色釉料图案设计团队,专业的设计人员用本企业的釉料设计好样品,再将这些设计产品推广到陶瓷企业。而在国内釉料企业都是片面强调产品生产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新产品设计。虽然生产的产品质量好,但是没有闪光点———设计,容易被国内瓷砖生产企业“误会”。第二,产品返销说明质量不是中国釉料企业的问题。目前有很多色釉料企业的产品远销到欧洲、北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但是这种美其名曰的“远销”,其实是一种“返销”,我们的产品以低价卖出,被国外色釉料公司稍作“加工”之后,又被中国企业以高价买进。这种现象说明了中国釉料并不是质量差,而是国人的“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圆”的心态作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色釉料行业资深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国外的色釉料与本土色釉料相比,差在产品设计及配套服务。国外色釉料行业已经形成专业的色釉料设计团队,而本土的色釉料企业一般会选用本土设计师,创新方面及不上外国的同行。据该行业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大企业正努力地向外国学习,例如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把设计好的新产品让客户选择,安排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免费的跟踪服务等等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据冠星陶瓷企业集团技术厂长胡伟豪先生说:“较之国内产品,国外产品花色丰富、细腻程度高。”但对于大家普遍认为国外产品稳定性高的看法,胡厂长并不认同。胡先生说,多年来的陶瓷一线生产实践证明,国外的色釉料在上线之后同样会出现色差等现象,“一棒子打死国内产品”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胡厂长认为,中国色釉料产品价格低,质量与国外同行不相上下,从性价比上看,中国色釉料更具有竞争优势。但是为什么现实却相反呢?关键是品牌宣传不到位,创新滞后,花色不够多等,这是国内色釉料与国际知名色釉料公司相形见拙的根本原因。
论环境:市场内外“受寒”
毋庸置疑,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了色釉料行业的发展。国内某大型色釉料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分析了现在色釉料面临的困境,一是受国内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市场疲软、股市下跌、银根紧缩,导致建筑产品需求下降,陶瓷产品供过于求,因此色釉料的订货量也随之减少。其次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锐减,色釉料出口贸易的生意利润摊薄。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多变与市场的不景气,不仅使陶瓷企业放缓了发展的步伐,作为陶瓷生产的配套产业,色釉料也不能幸免。据刘爱林先生介绍,这次陶企“遇冷”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至于大企业,暂时影响不是很明显。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企业生存大挑战的风暴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那些设备陈旧、产能低下、管理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研发能力低下的企业很有可能在风暴的洗礼中被淘汰。一批有实力、管理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将会“遇冷愈强”,成为新一轮进军国际市场,做强国内市场的主角。
对外,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因素致使色釉料生产成本上升,致使国内色釉料出口竞争能力下降。特别是靠低价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刘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一个货柜的熔块出口到意大利的运费是500美元,但是由于运输成本的上升,目前变成了800甚至1000美元,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出口产品的利润。
业内人士认为,针对这种现象,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产品附加值,不能片面强调靠价格取胜,或者模仿别人产品、花色,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路越走越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
做生产:厂商技术协作难
据了解,色釉料企业新品推广到陶企,色釉料企业的技术人员会到陶瓷企业进行专业的上线指导服务。但是这中间却出现了相互不协作,相互不信任的问题,一部分企业出现了色釉料一拨人,陶瓷生产厂家一拨人,双方各忙各的。究其原因,据说是因为色釉料企业为了保证其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不被“窃取”。
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色釉料及原辅材料分会会长刘爱林先生建议陶瓷企业购买色釉料的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这样双方就能够更好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并保证了陶瓷企业的产品独创性。刘爱林认为这也是以后色釉料企业与陶瓷企业的合作趋势。
此外,陶瓷企业在生产调试过程中也会出现不按标准化生产的现象。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关键是某些化工原料价格昂贵,陶瓷企业会人为降低其比例,这就导致产品色差等问题出现。某色釉料生产企业负责人强调,要解决这种现象,首先需要倡导企业间的诚信合作,陶瓷企业不可以为了节约成本就偷工减料,这不但影响本企业的产品,还会损害色釉料企业的声誉。其次,有实力的色釉料企业,尽量选择有实力、高品质、讲诚信的陶瓷企业合作,强强联合,共同提升产品的质量。
谈发展:创新之路在脚下
某跨国色釉料企业的总经理认为,对于色釉料行业未来的发展,首先企业需要发展“蓝海策略”,第一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第二是降低产品成本,例如减少浪费,寻找新材料等;第三加速新生产开发;第四扩大经济规模,调整内部格局。另外一点,需要外部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合禾色料田鸿鑫先生认为,本土色釉料发展的优势是价格低,同类色釉料价格仅相当于欧洲价格的1/2,因此东南亚各国陶企都喜欢中国的色釉料。那么,作为中国色釉料企业,就应该学会有效整合这些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发展企业。
一位在行业打拼了十几年的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个好产品就能带动一批色釉料企业的发展。诚如前些年陶瓷行业“金花米黄”的出现,以二氧化钛为主要元素的色釉料,其需求量就不断增加,并持续了几年的高增长势头。2005到2006年,“雪花白”陶瓷产品一研发出来,同样带动了镐系列的色釉料迅速发展。借鉴新产品带动色釉料发展,该资深人士提出新的看法,色釉料企业也不一定等着陶瓷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而是应该主动地研发色釉料新品,从而引导市场。他举例说,道氏色釉料公司研发的仿古砖金属釉技术一举成名,是因为其“金属釉技术”引领了国内仿古砖的新高,开创了盛极一时的“金属盛世”,使仿古砖从外观质量到内在品质都提高了一个档次。巨大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创新的动力。也惟有创新设计,才能引领市场。
诸如,价格扭曲,陶企迷洋,厂商协作难,供应商服务不到位,产品创新滞后,产品质量标准滞后,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与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生死攸关。作为陶瓷色釉料供应商,惟有本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心态,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和协作,中国陶瓷行业才能在新一轮的市场洗礼中崛起……
陶瓷周刊通过剖析色釉料及原辅材料院内开花墙外香的种种现象,旨在抛砖引玉,共同为陶业发展进言……
看现实:品牌乏力
据了解,我国陶瓷色釉料及原辅材料的企业大约有1800家,但是大部分是做化工贸易,真正做生产、有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企业到500家,多数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等主要陶瓷产区,这其中上规模的仅有50到60家。
正如一直缺乏国际品牌的建陶行业一样,色釉料同样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当一些色釉料洋品牌,如,卡罗比亚、比托施、陶丽西、福禄、司马化工等在欧美高端建陶产区横行时,中国的色釉料在国际市场上还没形成气候,更不用说品牌影响。有资料显示,意大利卡罗比亚色釉料公司每月釉用色料产量达到3000吨,而国内釉用色料每月能达到300吨产量的企业屈指可数。
曾经有专家这样形容色釉料行业:“想要做大的色釉料企业,像要做到5个亿以上的规模,不容易;小的色釉料企业又死不了。”今天中国色釉料行业形成“散”、“乱”、“小”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色釉料市场秩序不完善。有的小企业利用人际关系捆绑住某些陶瓷企业,这样就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大的色釉料企业又存在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据禾合色料田鸿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客户总是希望色釉料能够“物美价廉”,但一分钱一分货,要生产质量卓越的色釉料,企业就必须付出应有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设计成本、服务成本等。质量上乘的色釉料由于成本高,价格贵,客户难以接受,加上上游矿物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质量的不稳定性,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色釉料企业的发展。
色釉料企业散乱及市场无序等问题也有着自身的原因,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要色质好就行,产品质量缺乏国家标准。正因为色釉料缺乏国家质量标准,造成了计量计价的随意性,或者说老板意识决定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即内控标准)。
另外,色釉料企业提供试板样品时,通常会挑选质量较好的样品,致使试板结果与规模生产时的产品质量不能保持始终如一,这也是造成陶企采购无序无质量保障的“罪魁祸首”。
此外,色釉料行业在与陶瓷企业合作中出现的恶性竞价,是造成供应商服务缩水的原因之一。据某色釉料企业负责人介绍,招标压价、收回扣等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这种恶性竞争可以说是陶瓷行业的潜规则。但有行业人士认为,想要改变这种困境,色釉料企业需要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外部力量的引导,同时色釉料企业必须有自律能力,自觉地维护行业整体利益,进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才是做强行业的根本。
说现象:国外飘香国内碰壁
在色釉料行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国内的色釉料远销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并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国内的陶瓷企业在生产高端产品时却愿意出高价购买国外色釉料,并称进口色釉料在设计、质量、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强于国产色釉料。国产色釉料真的在质量和服务均逊于进口釉料么?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色釉料及原辅材料分会会长刘爱林先生表示不认同这种看法。刘爱林从以下几个方面还原了中国釉料的“真实身份”。第一,设计是国内色釉料企业的致命弱点。刘先生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他将建筑材料比喻成布料。他说,一件衣服的好不好,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西班牙的色釉料企业中,均有专业的色釉料图案设计团队,专业的设计人员用本企业的釉料设计好样品,再将这些设计产品推广到陶瓷企业。而在国内釉料企业都是片面强调产品生产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新产品设计。虽然生产的产品质量好,但是没有闪光点———设计,容易被国内瓷砖生产企业“误会”。第二,产品返销说明质量不是中国釉料企业的问题。目前有很多色釉料企业的产品远销到欧洲、北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但是这种美其名曰的“远销”,其实是一种“返销”,我们的产品以低价卖出,被国外色釉料公司稍作“加工”之后,又被中国企业以高价买进。这种现象说明了中国釉料并不是质量差,而是国人的“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圆”的心态作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色釉料行业资深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国外的色釉料与本土色釉料相比,差在产品设计及配套服务。国外色釉料行业已经形成专业的色釉料设计团队,而本土的色釉料企业一般会选用本土设计师,创新方面及不上外国的同行。据该行业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大企业正努力地向外国学习,例如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把设计好的新产品让客户选择,安排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免费的跟踪服务等等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据冠星陶瓷企业集团技术厂长胡伟豪先生说:“较之国内产品,国外产品花色丰富、细腻程度高。”但对于大家普遍认为国外产品稳定性高的看法,胡厂长并不认同。胡先生说,多年来的陶瓷一线生产实践证明,国外的色釉料在上线之后同样会出现色差等现象,“一棒子打死国内产品”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胡厂长认为,中国色釉料产品价格低,质量与国外同行不相上下,从性价比上看,中国色釉料更具有竞争优势。但是为什么现实却相反呢?关键是品牌宣传不到位,创新滞后,花色不够多等,这是国内色釉料与国际知名色釉料公司相形见拙的根本原因。
论环境:市场内外“受寒”
毋庸置疑,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了色釉料行业的发展。国内某大型色釉料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分析了现在色釉料面临的困境,一是受国内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市场疲软、股市下跌、银根紧缩,导致建筑产品需求下降,陶瓷产品供过于求,因此色釉料的订货量也随之减少。其次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锐减,色釉料出口贸易的生意利润摊薄。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多变与市场的不景气,不仅使陶瓷企业放缓了发展的步伐,作为陶瓷生产的配套产业,色釉料也不能幸免。据刘爱林先生介绍,这次陶企“遇冷”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至于大企业,暂时影响不是很明显。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企业生存大挑战的风暴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那些设备陈旧、产能低下、管理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研发能力低下的企业很有可能在风暴的洗礼中被淘汰。一批有实力、管理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将会“遇冷愈强”,成为新一轮进军国际市场,做强国内市场的主角。
对外,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因素致使色釉料生产成本上升,致使国内色釉料出口竞争能力下降。特别是靠低价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刘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一个货柜的熔块出口到意大利的运费是500美元,但是由于运输成本的上升,目前变成了800甚至1000美元,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出口产品的利润。
业内人士认为,针对这种现象,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产品附加值,不能片面强调靠价格取胜,或者模仿别人产品、花色,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路越走越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
做生产:厂商技术协作难
据了解,色釉料企业新品推广到陶企,色釉料企业的技术人员会到陶瓷企业进行专业的上线指导服务。但是这中间却出现了相互不协作,相互不信任的问题,一部分企业出现了色釉料一拨人,陶瓷生产厂家一拨人,双方各忙各的。究其原因,据说是因为色釉料企业为了保证其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不被“窃取”。
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色釉料及原辅材料分会会长刘爱林先生建议陶瓷企业购买色釉料的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这样双方就能够更好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并保证了陶瓷企业的产品独创性。刘爱林认为这也是以后色釉料企业与陶瓷企业的合作趋势。
此外,陶瓷企业在生产调试过程中也会出现不按标准化生产的现象。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关键是某些化工原料价格昂贵,陶瓷企业会人为降低其比例,这就导致产品色差等问题出现。某色釉料生产企业负责人强调,要解决这种现象,首先需要倡导企业间的诚信合作,陶瓷企业不可以为了节约成本就偷工减料,这不但影响本企业的产品,还会损害色釉料企业的声誉。其次,有实力的色釉料企业,尽量选择有实力、高品质、讲诚信的陶瓷企业合作,强强联合,共同提升产品的质量。
谈发展:创新之路在脚下
某跨国色釉料企业的总经理认为,对于色釉料行业未来的发展,首先企业需要发展“蓝海策略”,第一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第二是降低产品成本,例如减少浪费,寻找新材料等;第三加速新生产开发;第四扩大经济规模,调整内部格局。另外一点,需要外部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合禾色料田鸿鑫先生认为,本土色釉料发展的优势是价格低,同类色釉料价格仅相当于欧洲价格的1/2,因此东南亚各国陶企都喜欢中国的色釉料。那么,作为中国色釉料企业,就应该学会有效整合这些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发展企业。
一位在行业打拼了十几年的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个好产品就能带动一批色釉料企业的发展。诚如前些年陶瓷行业“金花米黄”的出现,以二氧化钛为主要元素的色釉料,其需求量就不断增加,并持续了几年的高增长势头。2005到2006年,“雪花白”陶瓷产品一研发出来,同样带动了镐系列的色釉料迅速发展。借鉴新产品带动色釉料发展,该资深人士提出新的看法,色釉料企业也不一定等着陶瓷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而是应该主动地研发色釉料新品,从而引导市场。他举例说,道氏色釉料公司研发的仿古砖金属釉技术一举成名,是因为其“金属釉技术”引领了国内仿古砖的新高,开创了盛极一时的“金属盛世”,使仿古砖从外观质量到内在品质都提高了一个档次。巨大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创新的动力。也惟有创新设计,才能引领市场。
- 上一篇文章: 陶瓷生产将逐步淘汰煤燃料
- 下一篇文章: 陶瓷工业中常用的陶瓷釉料乳浊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