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市宏宇杰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陶瓷动态 >> 正文

窑炉企业难舍本土不愿陪嫁

作者:电子陶瓷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交易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1
前言 

  “双转移”目的是通过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来解决目前珠三角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如土地告急,资源短缺等。

  佛山曾以传统行业闻名于世,陶瓷、纺织、不锈钢、铝材等行业都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今年以来,佛山加快了传统产业转移的步伐。这些行业是否能适应形势?转移将给上下游产业链甚至佛山经济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就此展开调查和探讨,并推出系列报道。

  陶企外迁篇 

  系列报道之一 

  “企业转移” 

  佛山陶企大量外迁,业内人士预计将有近1000条窑炉被废弃,而异地重建同时又将为窑炉企业带来50亿~70亿元的市场商机。

  然而近日在采访中发现,除了极少数窑炉企业表示有意跟随陶企外迁外,大多数窑炉企业表示暂时不考虑外迁。业内人士呼吁政府,治理污染要治标更要治本,应该尽快制定地方的“能耗和排放标准”。

  问题:千条窑炉因不能撤迁将被废弃 

  伴随佛山陶企大量外迁,将有1000条窑炉由于不能撤迁而被废弃。据估计,1000条被废弃的窑炉直接导致的资产损失有可能达到50亿~70亿元。而这些窑炉要在异地重建,无疑也给佛山的窑炉生产企业带来了数十亿元的商机。

  在佛山陶瓷行业浸淫多年的苏先生向记者透露,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佛山上规模的陶瓷企业共有478家,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每家陶企至少有3条窑炉,规模大的甚至有70多条窑炉。初步估计佛山的窑炉有1500条以上,一条小窑炉的生产造价至少需要300多万元,而一条大窑炉的平均生产造价600万~700万元,因此1000多条窑炉的资产总价值超过70亿元。

  “废弃上1000条窑炉生产线,异地重建规模可能会更大,因此从短期来看,窑炉生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商机。” 佛山意科陶机总经理徐泽峰分析说。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商机,近来外界纷纷猜测:陶瓷装备企业将跟随陶企外迁,陶瓷产业链条将整体外移。

  调查:本地完善产业链外地无法比拟 

  调查发现,多数本地窑炉企业表示不会随陶企外迁,但是可能会考虑缩小规模,专心做好总部经济。

  “首先搬迁费就是一笔巨大的额外开支,要把企业搬到江西至少需要5000万元。”意科陶机总经理徐泽峰显得有些无奈。

  据分析,一些窑炉企业有可能会考虑在外迁省份设立办事处,但暂时不会考虑随陶企外迁,除了外迁成本太高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佛山已经形成了窑炉生产所需要的配件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如轴承、燃烧机等零配件加工配套厂都在佛山。陶瓷企业虽然搬到外地去了,但辅助材料厂却很难一下子外迁,从降低生产与物流运输成本等出发,窑炉生产企业留在佛山更划算一点。

  此外,佛山陶瓷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但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而且也成为全球陶瓷的集散地和信息中心,国内其他的外迁地要达到佛山的程度,至少需要10年。

  不过面对急剧萎缩的本土市场份额,徐泽峰表示可能会考虑在适当缩小生产规模的同时,走更加专业化发展之路,同时会将佛山作为总部保留,毕竟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陶都,这里的信息资料收集是别的地方所不能比的。

  业界声音 

  尽快制定“排放标准”规范企业 

  “今天不外迁不等于将来不外迁,即使佛山今天不强迫装备企业外迁,但企业也已经感到心中不安。如果政府没有一个明确的排放标准,企业外迁也是迟早的事情。”业内资深人士苏陶说。

  据业内人士谢先生介绍,陶企污染主要来自于四方面:废气超标排放、污水、粉尘、燥音等,其中水煤气燃烧是否充分、排放是否达标排放是直接造成陶企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窑炉企业不自我提升与改善质量,问题就依然存在。” 谢先生认为市场兴旺与否最终会决定企业的去留。随着外地陶瓷市场兴起以及本土市场的逐渐萎缩,将来有可能逼得窑炉生产企业“不得不跟着走”,佛山的陶瓷总部最终只能是“一个空壳”。要发展陶瓷总部经济,留住装备企业,还是应该从窑炉质量及排放标准等源头抓起。

  “其实排放不达标与政府没有出台强制性标准有关。” 徐泽峰认为佛山政府没有制定本土的窑炉能耗和排污标准,所以陶瓷企业是见谁的价格便宜就买谁的,导致窑炉企业相互打“价格战”,以前2万元1米的窑炉,现在有人8000元/米就建好了,质量差寿命短更谈不上排污净化,以前一座窑炉能用10年,现在用3年就推倒重建。

  走访陶业人士时,大家异口同声呼吁政府尽快制定“排放标准”规范窑炉企业,以科学严谨的方式治理企业而不是以搞运动的方式驱赶企业。

  相关新闻 

  林元和与陶瓷企业家代表座谈 

  代表建言献策—— 要在提升上下工夫 

  “建议政府不要用‘腾笼换鸟’的方式来主导佛山陶瓷发展、产业转移、调整提升,更多地在就地提升上下工夫。”昨天上午,佛山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邀请10多家陶瓷企业、陶瓷行业协会负责人与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在市机关大院召开座谈会,企业家向市委书记说出了这样的心声。

  林元和表示,市委、市政府将在进一步加强对佛山陶瓷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佛山陶瓷产业的调整。

  保留名牌企业 提升佛陶含金量 

  今年以来,陶瓷行业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尤其是佛山陶瓷产业的专项整治工作,对众多陶瓷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部分企业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被关闭、转移。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代表企业提出建议。他提出,应多给陶瓷企业一些时间与空间,在政府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帮助陶瓷企业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下安全“过冬”,或顺利转移、或有效提升,建议基层政府不要层层加码,适当减缓陶瓷企业的关停速度。

  他建议政府不要用“腾笼换鸟”的方式来主导佛山陶瓷发展、产业转移、调整提升,更多地在就地提升上下工夫,保留较多的品牌企业,提升佛山陶瓷的含金量,将佛山陶瓷提升到世界水平,将佛山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之都。

  当天的座谈会上,企业家们针对目前佛山市陶瓷产业整治过程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纷纷对林元和书记一吐衷肠,道出了心声,受到林书记的高度肯定。部分没有来得及发言的企业家,以书面形式向林书记递交了各自对行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专家观点 

  治标兼治本 不能一味关停转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博士表示,佛山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形成全世界陶瓷的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同时围绕陶瓷企业的生产服务配套行业近200个,服务军团过1000万人,陶企大量外迁等于切断了产业链中间关键的一环,势必会波及陶瓷上下游产业链及与之相关的行业。

  近十年来佛山陶瓷已经在逐步转移和升级,占全国建陶的份额已经由60%下降到30%,在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应更多地引导企业在发展提升上有所突破,而不是将佛山陶瓷转移简化为简单的“关、停、转”。应制定出台相关的“排放标准”,引导企业循序渐进地完成产业的升级、扩张、转移。